狀元校長:張謇——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蘇醫奠基者

發布者:吳德建發布時間:2023-09-17浏覽次數:370


張謇(1853-1926),江蘇南通人。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蘇五才子”之一。

beat365正版醫學教育溯源于清朝恩科狀元、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先生與其兄張詧1912年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張謇、張詧分别任名譽校長和校長。張謇親自為學校寫下校訓“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

1853年(鹹豐三年),張謇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他自幼聰穎,三歲能背《千字文》。16歲中秀才。此後為生計一邊做幕僚,一邊準備舉業。33歲中舉人。1894年(時年41歲)高中狀元。不久,中日甲午戰争爆發,翰林院三十五人上疏《請罪李鴻章公析》,張謇單獨上《推原禍始防患未來請去北洋折》,責李鴻章“戰不備、敗和局”,主和誤國。此時亦開始确立了“實業教育救國”之思想。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準許外商在中國内地設廠,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怒和憂慮:“捐我之産以資人,人即用資于我之貸售我,無異瀝血肥虎,而袒肉以繼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貧,國于何賴?”張謇認為,必須發展民族工業以抵制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家鄉南通籌辦了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張謇充分認識到“夫立國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學”。在發展實業取得一定資産的基礎上,他又大力創辦教育事業,開始形成他“父教育而母實業”的強國富民思想。他以南通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開系統的設想與實踐,并希望由此而推廣到江蘇乃至全國。

1903年,張謇應日本政府駐江甯(今南京)領事天野的邀請參觀日本第五次國内勸業博覽會,并對日本工農業與教育進行了70多天實地考察,收獲甚豐。另一方面,日本之行促進了他對政治改革的态度。回國後,他積極地投入立憲運動,成為立憲派的領袖人物。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張謇順應曆史潮流,實現了一生中最大的轉變,毅然由立憲派轉向擁護共和派。1912年1月1日,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張謇為實業部長。

1913年,張謇為實現他思謀已久的強國安民的方針政策以及他夢寐以求的“棉鐵主義”,就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水利局總裁。兩年間,張謇主持全國農林、工商政務,編訂頒布有關工商礦業、農林水利、漁牧業、度量衡、銀行證券、引用外資等20餘個法規條例,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15年,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張謇勸說無效,憤而辭職,返回南通。從此傾注全部精力開辦實業、教育和社會文化慈善事業,推行地方自治的實踐。





1916年,張謇被推選為中國銀行股東聯合會會長。1918年,“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在滬成立,張謇被推選為會長。1920年,張謇被推選為中國礦學會及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1922年,被推選為交通銀行總理。

1926年8月24日,張謇因病逝世,葬于南通市南郊。墓上不銘不志,此前他曾為墓門自拟聯語:“即此粗完一生事,會須身伴五山靈。”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張謇所謂“有益”就是指對國家、社會、百姓有益。張謇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胡适先生說:“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終于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于偉大,他不能不抱着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這樣的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8%AC%87/1129763?fromModule=lemma_search-history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