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重室史海斌教授課題組在利用可變形智能納米探針提高腫瘤光動力/放射增敏治療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布者:王成奎發布時間:2021-12-14浏覽次數:1928

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史海斌教授課題組在腫瘤微環境驅動的尺寸可轉換納米系統用于腫瘤的精準診斷和高效治療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ssembly Transformation Jointly Driven by the LAP Enzyme and GSH Boosting Theranostic Capability for Effective Tumor Therapy”為題于121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雜志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論文鍊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mi.1c21062

 癌症目前仍然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腫瘤的精準診治是當前臨床與基礎研究中的一大難點和重點。盡管手術、放療、化療、光動力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已在臨床腫瘤治療中廣泛應用,但由于腫瘤的複雜性、異質性以及耐藥性等原因,導緻尤其是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仍然不佳。因此,研發先進、高效的腫瘤診療新技術,對于實現臨床惡性腫瘤的早期精準診斷與有效治療效果意義巨大。

在最新的研究進展中,史海斌教授課題組創新性提出設計并構建了一種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谷胱甘肽(GSH)雙重響應且在腫瘤病竈選擇性“變形”的新型納米分子探針,顯著增強了藥物的腫瘤滲透性與遞送效率,實現了高效的腫瘤多模态成像與光動力/放射增敏治療。該工作中設計合成的小分子探針由于具有兩親性特點,在水溶液中會自發組裝成80 nm左右的納米顆粒。當探針進入腫瘤病竈後,在微環境高表達的LAP酶和GSH的共同驅動下,可促使探針轉化為較小的納米顆粒(~23 nm),顯著提高探針的腫瘤穿透能力與富集量,同時激活探針的熒光/磁共振成像信号以及光動力效應,實現了增強的多模态成像引導下的腫瘤光動力治療。更令人興奮的是,該納米探針螯合了Mn2+ (Ce6-Leu@Mn2+)後,還具有較強的催化乏氧腫瘤組織中H2O2轉化成O2的能力,進而改善了腫瘤的乏氧環境,有效提高了腫瘤放射增敏治療的效果。該研究成果為實現高效的惡性腫瘤光動力和放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手段。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beat365正版2020級博士研究生王安娜,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史海斌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beat365正版為該論文第一單位。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及江蘇省放射醫學與防護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Baidu
sogou